以茶行道

澳門首家的中日茶事空間,由澳門首位獲得日本江戶千家流茶道證書的茶人打理。茶道館目前暫停營業,想喫茶可到南灣或三盞燈的汴京茶寮。

2017年2月28日 星期二

抹茶與綠茶的分別

抹茶?綠茶?其實還有碾茶!

上一篇跟大家介紹了中國綠茶跟日本綠茶的分別,有看過的朋友相信對綠茶已有基本認知。
 
 一直以來在汴京其中一條常常被客人問到的是抹茶跟綠茶有什麼分別,市面上幾乎所有的甜品店、飲品店或cafe都有抹茶味/綠茶味的食品或飲品,最近連杯麵也有抹茶味,但真正的純正抹茶卻不是有那麼多人接觸過。

首先,綠茶是指不發酵茶,而抹茶是眾多種綠茶的其中一種。所以抹茶按分類是綠茶類別,但綠茶就不一定是指抹茶
 
抹茶是怎樣而成呢?首先採摘前的二十日左右做個防曬,以黑布簾遮光,減少日照時間從而壓抑單寧酸,令茶味變得厚重甘醇。從茶樹採摘下來之後採用蒸青的方式殺青,然後烘乾後保存一段時間後成為碾茶;而碾茶就是磨成抹茶粉之前的茶葉。
 
採摘時份一般在五月,然後製作後保存一段時間讓茶葉產生變化拿出來磨成粉,那麼要等到幾時呢?答案是十一月。所以按日本茶道的傳統來說,十一月是新年喝新茶的日子,當中更有專門開茶的儀式稱為『口切の儀』。
 
圖中的就是碾茶,是店主的日本茶道老師從日本帶來送給店主的,但由於已放了太長時間,所以顏色已經變得偏黃了。只需將碾茶磨成粉後就大功告成製成抹茶粉。
 

大家可能想,怎麼用一個紙袋包起一包包來存放呢?其實這也是傳統一種喔!上面會寫著茶名與日期。古時候的茶葉磨成抹茶粉之前也是這樣一包包紙袋裝著,然後放在壺中儲存,就這樣一壺壺存放。在壺中間的會造成『濃茶』,放在壺裡旁邊的就是『薄茶』,兩者的分別將來再跟大家分享。
 
 
不過用什麼磨成粉抹呢?
 
 
傳統的抹茶粉使用石臼將碾茶磨成粉狀,幼細程度是現在的機器不能所及,但所花時間人力不菲,以一秒一圈完成,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太快就很容易令石臼的磨擦變熱而影響茶的品質,太慢則令幼細程度不理想;時間方面大概磨三小時才能磨出約50克的抹茶粉,以一杯星野抹茶鮮奶的份量就要磨成近一小時了…


所以基本市面的抹茶粉是機器磨製的,很難買到用石臼磨的抹茶粉,就算有也肯定相當昂貴。
 
好了好了~茶粉完成後,那麼到底怎樣才做成喝的抹茶呢?
 
 
 
除了加水,最常見還有茶碗同一個人手製成竹掃(正確是叫茶筅)。而加奶加糖其實不是傳統的抹茶,所以正確來說抹茶是沒有奶的,有奶的是抹茶鮮奶或其他用抹茶粉配上其他材料製成的飲品。所以去日本旅行時如果看到餐牌上寫著抹茶就會跟剛才上面的圖一樣,茶碗裝好打好的茶奉上。

真正正宗的抹茶是將抹茶粉置入碗中再注入熱水(夏天有用冰水的做法),然後用茶筅攪動將抹茶粉與水混合,並且將茶湯打至起泡沫,令口感變得綿滑,所以真正抹茶的泡沫其實不是奶泡來的,而是真的純粹將空氣打入茶湯當中,這種泡茶的手法正式來說稱為『點茶』。

汴京茶寮店主學習和考取的證書就是日本江戶千家的正宗茶道技法。當然所學習的不單只是『打碗抹茶』,還有很多的茶席禮儀、儀式與文化內涵,有機會再與大家分享。
 

註:近年新的技術與口味將烏龍甚至古樹普洱製成茶粉,這與古代傳統的抹茶製法也有所不同,只是極少數,故這裡不刻意將那些茶粉歸類至抹茶。

2017年2月26日 星期日

中國綠茶與日本綠茶之分別

說起綠茶,很多時人們都只會想起日本的綠茶或抹茶之類,去京都宇治旅行時會在一些老舖買些茶葉,大概大家聽得最多應該是抹茶鮮奶、綠茶鮮奶、又或者超市的樽裝蜂蜜綠茶之類。到底什麼叫綠茶?中國和日本的綠茶又有什麼分別呢?

首先,綠茶基本的定義是不發酵茶,經過殺青、揉捻等工序。

以下先舉例一些中國綠茶與日本綠茶的例子
中國綠茶:西湖龍井、碧螺春、峨嵋雪芽、蒙頂甘露、黃山毛峰
日本綠茶:煎茶、莖茶、玉露、抹茶、玄米茶
(實際上綠茶有超級多種,上面只舉例幾款。而不同的綠茶來自不同產地,例如龍井一定是杭州西湖,宇治煎茶就一定是宇治出產的。)

那麼中國綠茶與日本綠茶有什麼分別呢?
當然除了產地原材料不同之外,最明顯的分別是殺青的方法有所不同。殺青是指透過高溫處理,使茶葉停止發酵,保留香氣及茶葉本身的顏色,綠茶一名也就是因此而命名。

中國綠茶現時普遍採用炒青,而日本綠茶則使用蒸青。分別?簡單的話可以理解成炒菜與烚菜的分別,所以炒青綠茶偏黃,蒸青綠茶偏綠。這裡就用了汴京茶寮的其中兩款綠茶作例子,下圖是西湖龍井(左)與宇治煎茶(右)的對比圖,比較之下明顯西湖龍井是偏黃色一點,而宇治煎茶則偏綠,其實是工序不同,所以請不要有覺得『日本綠茶真係綠D 好似勁D WO』的諗法呢...


從香氣味道來講,炒青綠茶味道雖較為清淡,但香氣比較突出也較多變化,口感鮮爽,但茶味較淡,細味品嚐下香氣味道持久。而蒸青綠茶則保留在茶葉的營養物質較多,口感偏甘醇,同時也會青味苦味較重,茶味的特色相對明顯;對於一般人來說,就會很容易覺得中國綠茶(炒青)沒有什麼味道,而日本綠茶(蒸青)茶味重,味道較濃、好有味的感覺。

其實不單是外型,連味道、香氣、泡出來的湯色都會十分不同,有試過的話就一定會分別得到,茶客們外出旅行時有機會都可以留意當地店家的茶葉,親身試過喝過不同地方的茶就會體驗更多。

了解茶葉的特性,才會懂得喝自己的口味選擇,也要學會慢慢細味品嚐,不然如果喝炒青綠茶投訴不夠濃味,綠茶味不夠的話,就會變得好像食魚生刺身時問為什麼魚生唔熱咁一樣呢。

如果身邊有朋友分得不清中國茶與日本茶,歡迎給他們看看這篇介紹,了解多一點茶文化知識。經常都有客人在店內向我們詢問一些有關茶葉的知識,所以就將平時與客人講解的整理一下放上來令更多人認識『茶』,同時亦希望讓更多的人明白汴京做的是真正的『茶』,是用專業的茶學手法來沖泡,而不是一般的『手搖飲品店』。

註:中國唐宋時候也是用蒸青的方式,後來在日本保留下來,而中國人則發展出炒青的技術。日本九州也有部份綠茶是用炒青工序製作,中國湖南也有綠茶使用蒸青製作,但都只是少數。

2017年2月25日 星期六

【汴京人故事 - 今年的禮物】



 
近日尚茶官的日本茶道老師白井先生從日本過來澳門幾天,老師每次都是住在朋友的家中。昨夜送她回去後,臨別時老師送了一份禮物給尚茶官,說道:
 
『這是今年的禮物。』
『哦?謝謝。』
今年的禮物?之前有送過一樣的嗎?打開包裝後,原來是一幅字。對的,上年和再前一年都有收到,是該年的地支;今年是雞年丁酉年,所以是一個『酉』字。
跟老師道別後便離開了,在回家的途中,剛好下起雨來、天氣變得很冷。已經很久沒有聽過滂沱的雨聲,在車上看著手中這份禮物,不禁令尚茶官想起從前在渡船街汴京茶道館外面寒冬下雨,在茶館內坐在榻榻米上暖暖地品茶的日子。
 
其實真的,沒想到白井老師這次回來會贈我這一幅字,因為原本擺放地支卡紙的位置已經不復存在。有細心留意的客人,會發覺在渡船街汴京茶道館一入門的鞋櫃上,總會擺著一個字;2015年的是『未』,2016年的是『申』、今年2017年收到的是『酉』。
 
這些『子、丑、寅、卯。。。』是古時中國用來計算曆法時辰,後來普及至東亞漢文化圈國家。這一幅又一幅的單字,對尚茶官來說,似是提醒著一個已消失的地方;然而十二地支的運行,就像時針一樣不斷向前,每十二為一圈一個循環,跟生肖一樣。
 
不知道十二年後再一個循環時,尚茶官與汴京會怎樣?澳門又會怎樣呢?
 
記得三年前老師第一次送給尚茶官時,
白井老師說:『這幅字上面有個印鑑刻著明道尼,這位尼姑是住在滋賀縣的月心寺,就是她寫這幅字。』
尚茶官:『啊?聽上去就像武俠小說的門派和人物呢。』
白井老師:『她是月心寺的住持人,是臨濟宗的寺院。』
尚茶官:『原來是住持人,那就是相當於小說裡的門派掌門吧?怪不得筆力相當雄厚,基本功很扎實呢。』
(聽到名字不禁想起金庸筆下峨嵋派的滅絕師太…月心寺聽上去也很女性化的感覺,也是尼姑庵…)
白井老師:『而且這是用左手寫的。』
尚茶官:『左手?第一次看到書法作品是左手寫的。』
白井老師:『她在39歲時一次車禍嚴重傷了右手,後來便使用左手練習書道,但書道這方面沒有太多人了解,後來她最出名是她的精進豆腐料理。不過她早幾年已經過身了,所以她烹煮的豆腐料理就沒有機會品嚐,而她的字我們還是能欣賞到的。』
 
尚茶官心想,39歲可算是準備步入中年,這時候突然遇到嚴重車禍意外,被逼面對生活的改變,並不是很多人能接受得到,相信只有她境界超然,才能調整好自己心理,學習以左手書寫,還更而因精進豆腐料理而成名,實在不並簡單。每當尚茶官看到這幾個字時,便會想起這位明道尼的故事;生活上遇到不如意、挫折與打擊時還能安頓好自己的內心,走自己的路並不容易。儘管尚茶官只是凡人一名,仍希望在這繁囂紛擾的社會當中遇到困難時,仍能像這位明道尼一樣保持內心的清淨,做好自己的事。
 
『明道』這名實在改得不錯;很多時道理看似簡單,很多人都會說『道理我都明啦』,但社會上真正明白大道智慧而能貫徹始終的,又有幾人?各位有緣茶客共勉之。

2017年2月20日 星期一

品茶?只需三口就可以了。



一個『品』字,由三個口字組成,而品茶亦其實只需喝三口就可以了。

所以為何功夫茶等的品茗杯那麼細小,為何不大隻一點方便飲更多解渴,事緣因為說到『品茶』,重點是『品』而不是『飲』完解渴就算了。

品茶所喝的,是感受茶的精緻。然而即使汴京的茶做成外帶茶,同樣只需三口就能感受那種茶大概的韻味。同樣的方法大家可以用來感受其他的飲品,比較之下就更能體會真正茶的層次與味道;因為有很多茶的變化是只有真正的純茶才有。

到底怎樣分三口呢?以一杯品茗杯為例:

第一口 - 舌尖輕嚐,試其茶味
首先喝少許,倒在舌尖上,感受接觸到茶湯的第一印象與第一面的味道。

第二口 - 口中打轉,齒頰留香
這口就喝掉品茗杯的一半,將舌頭在咀裡繞兩口,令茶湯在口腔裡走一轉,讓整個口腔每一個部份都感受到茶的韻味;連牙齒之間都帶有茶香,為齒頰留香。這時候如果是層次比較豐富的茶,可能會喝到與第一口飲到不同的味道。

第三口 - 一飲而盡,回甘生津
最後一口就很容易,直接將品茗杯裡有的一口直接喝下。雖然簡單,但那款茶真正的內涵、韻味與回甘的感覺就會從喉嚨慢慢升上來;好茶的那種回甘回韻還會維持很久甚至產生變化,而且有生津滋潤的效果。

最後,多用這三口的方式去喝茶,或者喝其他飲品也好,就會一定明白真正的好茶有什麼過人之處呢。